你的位置: 半岛 > 音乐知识 > 乐理资讯

乐理试题范例6篇

2024-07-09 23:56:14

  乐理试题范例6篇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乐理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在一次音乐课上,我请学生为歌曲选择一种伴奏型,并提供了三种答案:进行曲、华尔兹、摇滚乐。一方面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想考考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一次碰到这种问题,同学们都不敢轻率作答。这时,一个男生说:“请老师去掉一个错误答案。”同学们都忍不住轻松地笑了,接下来的教学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我灵机一动:期末对音乐知识的检测是否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开心辞典》的形式呢?当我征求学生的意见时,他们的热情高涨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开始精心设计考题,寻找音乐素材,制作了108张幻灯片(每班班额36人半岛bandao体育,平均每人三张)。具体的制作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首先,音乐是听觉艺术,所有的答题都应该在音乐的听赏中进行,所有关于音乐要素(如音的高低、长短、速度、力度等)的理解和音乐情绪、意境、风格的感受都要在音乐体验中进行,因此每一题都要插入与之相应的音乐片段,这就需要大量的可供选择的音乐储备。我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曲库》中选择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中外音乐作品,相信这些音乐的呈现将是一次丰富的“精神会餐”。

  其次,现代认知和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情境性,这种趋势同样反映在评价中,而且音乐是情感艺术,这种情感与生活实践经验密切相关,音乐的评价更应在具体情境的感知和想像中展开。我改变以往诸如“你认为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听听音乐是几拍子的”等单一提问方式,而采用“学校要开一个圣诞派对,请你选择一段欢迎来宾的音乐”、“再为晚会的选择一段狂欢音乐”、“请你为学校运动会的入场式选择一段运动员入场的音乐”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情境的再现、想像,结合对音乐的理解来选择答案。

  再次,在传统的笔试中,只要求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如何获得答案的,却无从得知。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尤其不适用于音乐学科。音乐的非确定性决定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是千人千面的,我们不能仅仅从答案上来评判学生的对错是非,以往笔试的不合理之处正在于此。所以我在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后,不论他的答案和我心中所想是否一致,都会再追问一句“为什么?”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并给予肯定的评价。

  最后,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与人的身心发展有着某种同构关系,心理学称之为“通感”,因此《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综合的理念。我在评价中也充分考虑并设计了这方面的内容,如“乐曲仿佛使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请你把它画下来,你会选择什么颜色为主色调?为什么?前一问题可供选择的成语有:风平浪静、空山鸟语、风雨交加、曲径通幽等,学生必须理解成语的词义并对音乐有一定的想像才能回答。而后一问题是对学生艺术通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艺术修养,答案不惟一,我更想听听学生对内心感受的描述,所以有自己见解的均可得分。

  贝多芬在谈到音乐对心理的作用时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在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娱乐、德育和培养智力的作用。现代学生选择休闲娱乐的方式多元化,其中欣赏音乐是最简单也是最流行的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之余喜欢听音乐来缓解自己疲劳的神经和紧张的情绪,认为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甚至很多中学生喜欢一边学习一边听音乐。在享受着音乐给我们带来美好享受时,我们想知道听音乐是否有助于学习活动,听什么类型的音乐对阅读、学习活动有利,听音乐对当前的认知加工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于阅读的眼动研究中,眼动记录法是最常用的方法。近年来,关于背景音乐对学习和认知的影响的研究已成为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一项课题。然而是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对学习会有促进作用呢?围绕这一中心,本实验以中学生为被试,利用眼动技术来研究背景音乐对他们阅读的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共36人,其中男生16名,女生20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双耳听力正常,阅读能力正常,英语平时成绩在65~85分之间。

  采用加拿大SR Research公司的EyelinkⅡ型头盔式眼动仪,采样频率为500Hz。实验中采用的眼动指标有: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回视,眼跳次数,眼跳幅度等。

  采用访谈法,对部分中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喜欢的音乐类型,根据访谈选定轻音乐、摇滚乐、流行音乐各8首。测试内容为高二英语测试卷中的四篇阅读理解。

  本实验在心理学试验中眼动仪上完成,个别施测。本实验为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做一组实验,即每个被试随机在三个实验组(流行音乐组,轻音乐组,摇滚音乐组)中做一个。被试进入实验室,先让被试熟悉实验室环境,主试给被试介绍实验要求,给被试佩戴好眼动仪头盔,进行眼较准,要求被试在阅读过程中头部尽量不要动。呈现指示语:“下面要求你进行英文文章的阅读理解,请根据你自己的阅读习惯进行阅读,并回答每篇文章后面的问题。”确认被试明白指示语后,方可开始实验。被试在阅读时报告每篇文章后习题的答案,主试记录。

  本研究发现,不同的阅读者所表现出的阅读理解正确率也有不同影响:轻音乐与流行乐相比较,两者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很明显的,在轻音乐背景下被试的阅读理解正确率高于流行音乐。可以推断,不同的背景音乐影响了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对于背景音乐影响作用的生理机制有科学研究证明,言语、阅读、数算、逻辑推理和记忆等认知活动大都是在大脑左半球中进行;而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艺术等活动则是在大脑右半球中进行。研究又进一步指出,右半球同样可以进行阅读理解这种比较复杂的信息加工。在正常状态下,右半球言语加工区不容易被激活。然而,它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一旦被激活,将有利于阅读理解任务的完成。阅读时播放轻柔的音乐,音乐旋律会不知不觉地刺激右脑中言语加工区,使左右脑同步学习,以最好地解决阅读理解等言语问题。因此,舒缓轻柔的轻音乐相比于激烈的流行乐和摇滚乐对阅读理解的言语问题更有促进作用。

  轻音乐条件下,被试的注视次数明显少于流行乐,但这时被试的阅读正确率最高,阅读成绩反而更加好。这说明轻音乐背景条件下被试注视的效率较高。轻音乐背景下平均注视时间最短,注视点持续时间长短与所注视字词的编码和语义提取有关,注视时间短,被试语义提取能力就强,轻音乐没有歌词,而流行乐有中文歌词作为干扰因素,干扰被试的语义编码。

  轻音乐与流行乐以及轻音乐与摇滚乐相比较,被试的回视距离均达到显著性差异。在轻音乐背景下,被试回视距离最大,这说明一次注视获得的信息量大,加工难度大,阅读效率较高。轻音乐相比于摇滚乐阅读效率要高的生理机制有研究表明: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神经活动与神经生理学研究所通过实验发现,轻音乐和摇滚乐对大脑活动的影响差别很大。结果表明,被试听轻音乐时的脑电活动与人们在听讲、解算术题时的大脑活动相同,而听摇滚乐时的大脑活动与人们在情绪紧张、恐慌时的脑电状态非常相似。因此,他们认为轻音乐提高了大脑的活动能力,摇滚乐则降低了大脑的活动能力。

  另外,在三种背景音乐下,被试的回视次数、向右眼跳幅度也是有边缘差异的。轻音乐背景音乐下,阅读者的回视次数最少,回视文章有利于被试对文章进行更深层的加工。一般来说,当被试对所读内容的理解产生困难和出现错误时,容易产生回视。回视次数少,被试在阅读时产生困难少,出现错误少。

  通过研究发现,阅读速度涉及到注视次数、平均注视时间以及眼跳距离等,根据文章总结中提出:提高阅读速度可以通过增加眼跳距离,减少注视持续时间这两种途径。针对研究,提出两点建议:

  4.1对于高中生群体中喜欢边听音乐边阅读或边听音乐边学习的特点,我们建议多听舒缓的轻音乐,尽量避免阅读学习时听流行乐或劲爆的摇滚乐。

  4.2 教师指导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学习,发展“整个大脑”的学习,发挥大脑的最大潜能。既然轻音乐背景对阅读有促进作用,在中学英语课堂中针对阅读的训练,可以适当安排在播放轻音乐的条件下进行。

  4.3 在课间播放舒缓优美的轻音乐可以舒缓老师和学生的神经,提高接下来的课堂知识的学习效率。

  [1]李锋.从音乐的作用看21世纪的音乐教育.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52(4):52-53.

  [3]王俊刚.背景音乐对中学生学习效率影响的研究.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报,2007,(2):52-53.

  [4]吴迪,舒华.眼动技术在阅读研究中的运用.心理学动态,2001,(9):319-324.

  学前音乐教育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开展,但切入点大不相同,有寻找共性的研究,亦有突出个性的研究,更有突出地域特色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的研究。本课题组研究立足于连云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本地人文特色,将这三方面相结合地来构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体系。纵观国内各个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我认为“寻共性—突个性—显特色”三步走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对连云港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更为合理、科学。国内学前音乐教育研究从近代“学堂乐歌”时期开始,儿童音乐教育从萌芽进入初步发展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50至60年代中期在全面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大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一方面继承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日益重视音乐知识技能。60至70年代末期的学前音乐教育由于受“”的影响,学前儿童主要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中的音乐表演实践来接受音乐教育的。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智力教育、创造教育第一次被明确提出,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探讨如何通过音乐教学来开发智力。90年代以后注重素质教育,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追求全面和谐发展。

  根据本课题组的调研:近年来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中,众多教师致力于音乐类课程的改革与构建,在声乐、钢琴、舞蹈及基础理论等科目中找到出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教改建议。遗憾的是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并没有大胆地去解决问题,而是多数教师沿着音乐教育的教学思维,年复一年地重复不够科学、不够符合学科发展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学前音乐教育依托于高师音乐教育,但又不同于高师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面向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学前教育培养的是幼教师资。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及方法、考试内容及要求都有所不同。“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要求‘一专多能’,而幼儿园教师则要求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吹、打弹、拉、唱、跳样样精通。当然,做一名的幼儿园教师,音乐方面的‘多能’还不够,美术、体育、英语等技能都很重要,所以,如果把学前教育的学生作为教师产业的商品,那么,学生能否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岗位,很快被社会所接受,音乐教育是检验学前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教学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及生理学、心理学的新成就为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音乐教学方法的总趋势是现代化的音乐教学方法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1]。我们利用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这个良好的平台,结合本地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普及与提高相兼顾、具有连云港地域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体系,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情操,以期为发展社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的研究主要侧重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连云港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入学音乐专业考试制定标准及相关考试政策研究。该项内容根据课题组的前期调研,在全国范围内各个省区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些省份有统一标准或大体的纲要,有些省份则没有,全让招考院校自行制定,有些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则没有专业考试,入校门槛参差不齐。连云港地区目前有幼儿园294家,专任教师9977人,全体教职员工13140人,适龄入园幼儿17.4万,目前需要大量的学前教育人才。我校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工作可以划作两个时段:第一时段(1980—1993)原海州师范校区,源生为初中毕业,入学时有艺术面试,加之当时中专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素质高,能全面发展,为连云港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幼教人才。第二时段(2000—今)三校合并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招生三年制大专班(高考文、理科均可报考),无专业面试。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有专业面试。由于近十多年来不断扩招,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我们在实际音乐类课程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并适合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如在教学发现有学生对音乐课程的接受性差,在视唱练耳课学习一段时间后仍无明确的音高、节奏概念。在声乐学习中唱歌技术掌握的不稳定,唱歌易跑调。钢琴学习中进度缓慢,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无法全面发展。因为目前的社会用人单位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识物察人的智慧,以及敏锐的科研意识和良好的科研能力。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从业者必须经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历练,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修习,思想和体验的双重积淀。

  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不要参加综合性的音乐专业考试?如有必要,以哪种形式进行测试,应如何制定一个最基本的标准?五年一贯制学生由于招生数量少,音乐的专业测试可以在中考后招生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进行。我们主要探讨通过高考三年制大专生的专业测试,经过课题组的研讨,认为有一个思路是可行的: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考生可以在高考结束至填报志愿之前,或者在高考之前两三个月,由所在地市(县)教委统一组织音乐能力测试,内容包括:简单节奏模击,浅易旋律模唱,个人特长展示(声乐演唱、器乐演奏、舞蹈等),依据以上测试内容给考生一个客观合理的成绩,这个成绩计入考生的个人档案,以便考生在填报学前教育专业时有一个音乐测试成绩,不打算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参加该项测试,有了这项测试成绩,将一些不适合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划分出来,以保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这种测试不同于省里统一组织的艺考,实际操作起来更加方便、更加灵活。课题组经过论证研讨认为这种测试方法首先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的组织形式,测试内容与范围,时间由更高一级的,如省一级的教育考试院制定,由市(县)教育机构组织当地音乐教师成立一个测试小组,采取考生自愿参加的形式,对在当年高考中有意向填报学前教育专业的进行音乐基础与能力的测试,由此测试产生一个成绩,这个成绩就是录取考生的一个依据。有了这个测试条件,就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对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人才有了一个保障前提。

  学前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统一的研究,主要要求幼儿教师要了解儿童心理发育的规律与特点,依据规律与特点制定教学方针。因学龄前阶段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与特殊的阶段,需要从业者在掌握好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外,还要研究儿童心理方面去研究对音乐课程的耐受性和接受方式。通过调研与总结表一和表二两个表格揭示了幼儿声乐课与钢琴(器乐)课的关系,这是幼儿园老师必须掌握与控制的。

  课题组成员前期研读了《音乐儿童教育指南》(华乐等编著)、《学前教育》(冯永刚著)、《学前音乐教育》(王懿颖著)等专著资料,分析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欣赏·声乐》(周世斌编)、《乐理·视唱·练耳》(蔡岳建编)《钢琴》(沈秋鸿编)等教材。目前各大院校学期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类课程主要有:《声乐》、《钢琴》、《琴法与伴奏》、《乐理·视唱·练耳》、《幼儿简易乐器演奏》、《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艺术基础与欣赏(音乐)》等课程。这些课程因生源基础、办学层次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院校中各有取舍,课程设置参差不齐,学生在校期间对音乐技能和音乐教学技能掌握得不够到位与全面,导致毕业生演唱、演奏技能、组织教学能力不达标。部分音乐知识与实际受教对象的年龄,心理特征不相符合等。根据调研幼儿园教育实际状况:多数教育以牺牲孩子的情感性、社会性及长远发展为代价,几乎每一家幼儿园都有教学内容超纲的现象存在。这些超纲课程也不乏音乐类课程的教育,如不注重音乐情感的培养,不注重音乐基础训练,一味追求快、多、大、难的功利效应,违背了音乐情感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从学前音乐教育的本位出发,这样的教育幼儿体现不了寓教于乐,体现不了通过音乐来培养情趣,陶冶情操。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普及与提高相兼顾,具有连云港地域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体系,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地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情操,以期为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对连云港地区幼儿园音乐教学状况的走访调研,和对连云港师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际的音乐基础分析得出:学前教育音乐类课程有两门主要技能课《声乐》与《钢琴》,这两门课程同时为主干课程,需要对立开设。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把音乐教育的《乐理》与《视唱练耳》通过节选内容整合为一门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实践类课程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需要,把音乐教育开设的《和声》、《即兴伴奏》与《歌曲弹唱》课通过把内容重新安排整合成为《儿童歌曲弹唱与伴奏》。课题组认为《声乐》、《钢琴》、《乐理与视唱练耳》、《儿童歌曲弹唱与伴奏》这四门课程为音乐技能必修课程,另外根据师资状况也可以开设《幼儿简易乐器演奏》、《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艺术基础与欣赏(音乐)》等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部分从业者演唱、演奏技能不达标;组织音乐教学能力不强;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和幼儿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欠缺的问题。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论对三年制大专生还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好的综合性与针对性,虽然建立在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之上,但通过对课程的整合与提炼体现了学前教育音乐类课程的特色。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科学化是一个体系的研究,它依据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从教学内容、方式、学科结构入手,构建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以促进学龄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使个性健康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视唱试题不像乐理试卷那么有连贯性,每条视唱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它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节奏、节拍,包括各种常用时值(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的音符和休止符;基本节奏型、切分、附点节奏型、三连音等;常用节拍,二拍子和六拍子。二是旋律,包括常见的自然音程,两个变化音,音阶式或琶音式的旋律进行,还有乐句的重复对比等。三是调及调式, 基本的C自然大调、a和声小调及中国的五声性调式,最常考的是C自然大调和a和声小调。 四是两种谱子, 即五线谱与简谱,大多数考生选择方便简洁的简谱视唱。五是试题长度,一般为方整的乐段八小节,个别有超过八小节的。试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不可能是考生见过的,也不可能有小道消息,更不可能去猜题估题。

  视唱考试采用面试的方法进行。考生进入考场后,随机从电脑试题题库中抽出其中一套试题,包含两条视唱,一般情况下一条2拍子,另一条是3拍子或6拍子。考生对着电脑屏幕准备100秒钟左右的时间,然后把试题唱给评委现场打分。考试时一般都用电钢琴起音,有的给出主,有的给出第一个音的音高,有的给出第一小节的旋律,目的都是让考生明确调性,对要唱的试题的音准有个整体印象。

  1.考试之前应做必要的练习。视唱考试也是用声音来表达考试内容,声带的适当运用影响着音准的表现。在考场外临近考试时,可以出声音唱大调、小调的音阶上下行、几种简单的琶音等。我们还可以把平时背唱的一些视唱一遍遍唱出来。在唱的时候,应用手划拍子把每个音程关系、每种节奏型都唱准,可放慢速度慢慢体会。这是每年考生总结的提高成绩很有效的办法。

  2.视唱考试的形式是一对一的面试。采用的是考生“唱”的形式,考的是“能否在短时间内将音乐符号转化为声音”,这种考试既具备一般面试的特点,又有专业特点。它要求考生的形象与主考官的印象能统一。考生形象主要有身高、形体、长相,主考官的印象有考生的气质表现、着装及考试态度等。外部形象在短时间很难改变,但考生可以对自己的气质进行调整。 比如,要克服紧张的情绪,每个考生都或多或少有紧张情绪,这是正常的。 其次,着装要得体大方,化妆要自然,不要把自己打扮得太成熟,看上去不像学生。不穿便装、拖鞋进考场,尊重考官。 再次,考试时要讲普通话,站姿自然,站在规定的地方,左手拿谱,右手低于左手划拍子,要控制好速度,音量适中,音调婉转。

  3. 要整体把握手中的考题。一看拍号,选择与之相符的击拍图式。有的同学开始唱了几个小节才发现拍号看错了,从头再来不仅会丢很多分,还会给自己增加紧张感,影响后面的考试。 二看节奏的音值,选择速度。恰当的视唱速度对于考生来说非常重要,过慢会使旋律缺乏流动感,过快则把握不住容易出错。三看谱子上的最高音与最低音,看有没有连续的大跳音程(超过五度),如实在没把握可避开这个音,以免因小失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最后要把握住旋律的完整性。完整性就是旋律表达的完整连贯,并具有良好的音乐性。这是重要的一步,因为考生的分数就在考生唱完旋律的瞬间完成了。视唱的评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它的评分是根据考生的表现和考官的判断而来的。打分主要考虑基础分和表现分,基础分就是考生对音准、节奏把握的准确性,表现分就是考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这样说来,如果考生唱得比较完整,没有停顿,没有错音,而且音乐的表现性较好,那他得分就高;相反,如果唱得结结巴巴,错误百出,得分就会低,当然,如果调性不好,也会得分很低甚至没有分数。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学习能力评价的意见;提出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难点,便是高校课程的考试改革问题。如何能够把握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关键点,就在于是否能够正确认识高校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地位与作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课程考试方式改革早已成为优化教学效果、增强课程魅力及促进课程建设的依托,考改路径已成为高校各学科各专业积极探索与高度关注的焦点,非艺术类高校的音乐欣赏课程也不例外。

  与艺术类高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非艺术类高校开设的音乐类之外的通识课程不同的是,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具有教学对象的层次性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因而,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与考试方式不能照搬,必须革新。各级各类高校,特别是非艺术类高校,日益重视音乐欣赏课,正是由于课程潜移默化地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升修养、陶冶情操及完善人格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其成为高校美育的重要抓手。

  多年来,笔者担任南京林业大学通识类公共选修课《音乐欣赏》教师,始终在教学一线,遵循育人规律,以所编写教学大纲为依据,尝试各种课程考试方式,力图教学相长,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随着考试方式综合性不断增加,虽然便捷度大大下降,即对任课教师与选课学生的要求相应提高以外,互动性、过程性、区分度及参与度等都相应增加,在考核评价客观性大大提高的同时,仅凭教师一人的主观影响为学生作出评价的情况得到改善。便捷度较高的,即教师与学生都觉得可以非常轻松应付的考试方式――期末命题论文写作与平时三次课外小作业的,已渐渐被淘汰,主要原因是此方式主观度过高,其他所有指标都难以达到,方式单一,内容相对机械,存在诸多弊端。

  已尝试的最后一种考试方式,也是综合性相对较强的方式,主观评判的因素被降到最低,各项指标均得到较好的体现,只有便捷度一项有待提升。几年来的教学与考核实践中,笔者发现,随着考核要求与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完善,选课学生并没有因课程综合要求的提高而减少,反而出现每学期很多学生为没有成功选上音乐欣赏课而遗憾。基于教学与考核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实践,音乐欣赏课在南京林业大学逐渐成为最受学生欢迎公选课之一。同时,音乐欣赏课经过学生评教、专家听课、学校考核后,连续三次被学校评为本科优秀教学质量课程。

  基于现状分析,鉴于各种既有课程考试方式各有优缺点,笔者尝试提出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改革基本思路。

  音乐欣赏课考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测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即课程平时成绩,主要由网上三次课后作业、至少一次校外赏析实践活动表现、课堂专题展示、课堂互动交流情况及限时才艺展示等组成。测试性评价,即课程期末成绩,主要由传统论文与笔试升级为上机考试、在线答题等。具体考核结果不仅由任课教师一人产生,逐步转变为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及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多元评价方式贯穿于所有过程性与测试性考核过程中,过程性与测试性评价的结果共同构成课程的课程总成绩:

  课程平时成绩=网上三次课后作业(规定完成)+一次校外赏析实践活动(有组织,规定完成)+课堂专题展示(自愿参与)+课堂互动交流(自愿参与)+限时才艺展示(自愿参与)

  在上文的最新课程考试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一项 ―― 每学期提供一次有组织的课外实践探索交流的机会。依托学校已有校外音乐、影视类课外活动基地,为选课学生提供至少一次在基地的赏析活动,同时把课堂搬到影城基地,增加更强烈的感性认识的同时,为音乐欣赏课考试方式的改革做一次有益尝试。校外基地实践并非仅仅是看一场电影或听一场音乐会,而是在影城上课,同时为学生的视听赏析答疑解惑并形成见仁见智的交流讨论氛围。

  无论是上机考试,还是在线答题,都是对传统的笔试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改革。大致操作流程为:题库建设考试范围试卷生成组织考试评阅试卷试卷分析资料存档。机考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重点考察选课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在试题中融入一定比例的视听材料判断与应用题型,增强趣味性与灵活度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在线答题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自由进行,学生通过答题闯关,闯关数越多,试题难度越大,让学生在娱乐中得到综合提升。

  课程总成绩为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的五个项目中,实践环节与网上作业为规定完成项目,占到平时成绩的80%,余下的20%为另三个项目的加分空间,选课学生自愿参与。期末成绩的两个项目中,以上机考试为主,占到期末成绩的90%,为规定完成项目,在线%,为学生自愿参与。

  [1] 张珊珊.浅析《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评价体系的回归[J].北方音乐,2015(1).

微站点
查看微站点
个人中心
人工客服
购物车
回顶部